企业邮箱您好,欢迎来到南京市高淳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!
——基于“经验驱动-技术迭代”的双向赋能机制
在污水处理行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,新老厂区并存现象普遍存在。老厂区面临设备老化、能效瓶颈等问题,但积累了丰富的工艺调控经验;新厂区虽具备自动化优势,却缺乏长期运行数据支撑。本文以国邦公司AAO工艺老厂与多级AO工艺新厂的技术融合为案例,基于“技术互补、经验反哺”的核心思路,构建了“硬件适配-工艺耦合-管理协同”的三维优化框架。通过系统性整合新厂技术先进性与老厂经验沉淀,提出污泥处置与药剂投加系统的创新改造方案,形成的技术协同方法论。以国邦公司双厂区协同实践为样本,提出“以新代技术为硬件载体,以老厂经验为逻辑内核”的优化路径,重点解决以下问题:
1.新模块化设备适配与老厂改造经验结合
2.化学除磷等单元工艺的精准调控
3.自动化系统与人工经验的融合机制
一、污泥处置系统改造:模块化重构与防堵经验植入
1. 问题识别
老厂污泥堆场污泥裸露堆放导致作业区蚊蝇滋生、泥屑散落,清洁维护成本高昂;未设置密闭集气设施,硫化氢、氨气等恶臭气体逸散,周边环境较差;装车依赖铲车往返转运污泥效率低下,耗时长达1小时以上,铲车与人员动线交叉,存在机械碰撞隐患。
2.技术改造构想
采用新厂装配式料仓的模块化密封结构,有效提升臭气收集效率,同步解决环境卫生与气体逸散问题;取消铲车作业,仓底配置液压闸门,卸料口设置,污泥通过卸料口直装运输车,有效提升装车效率。
3. 预期技术优势
改造后装车时间预计缩短至20分钟每车,较铲车模式效率提升3倍以上;以密闭式结构为基座,集成高效除臭系统,同步实现环境合规;通过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,构建本质安全型操作环境;同时因铲车运行费用减少,污泥装卸成本也会降低。
二、PAC投加系统优化:前移策略与应急保障的联动
1. 技术互补逻辑
新厂多级AO工艺具备更灵活的投加点位调整空间,而老厂AAO工艺长期运行中积累的生物-化学协同经验可为药剂投加提供调控依据。
2. 分级投加
主投加点前移:计划将新厂PAC投加点从二沉池前移至氧化沟末端,利用二沉池工艺段停留时间优势延长反应时间,有效提升PAC使用效率;
原投加点保留:保留原设计PAC投加点,当进水磷负荷突变时启动备用系统,该设计借鉴老厂应对冲击负荷的“双保险”策略;
调控逻辑优化:结合老厂历史运行数据中总结的“碳磷比-投药量”关联规律,指导新厂自动加药系统的阈值设定,避免单纯依赖理论计算值。
3. 预期优势
通过反应时间延长提升PAC反应效率,理论上可增强磷酸盐沉淀效果;保留原有投加点位形成分级控制,降低工艺调整风险;新厂精准计量设备与老厂经验值的结合,有望减少药剂成本。
三、加药系统升级:精准性与适应性的平衡
1. 问题分析
老厂计量泵存在控制精度不足的缺陷,而新厂设备虽精度高,但对水质波动的适应性尚未充分验证。
2. 渐进式改造路径
硬件迭代:计划在新厂验证成熟的计量泵基础上,针对老厂管道压力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;
控制策略融合:采用新厂的进水控制、流量反馈、末端调整的控制算法,融入老厂操作员总结的“时段补偿法”(根据每日进水高峰时段手动微调参数);应急机制强化:保留老厂原有计量泵作为备用系统,当自动系统故障时可快速切换至人工控制模式。
3. 技术特色
通过“核心部件+本土化改造+人工经验嵌入”的模式,在提升控制精度的同时保持系统韧性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,实现人机有效协同。
四、技术互补体系构建与风险防控
1. 经验数据化转型
将老厂纸质记录中沉淀的工艺参数(如季节性水质变化规律)转化为数字数据库,用于指导新厂控制系统建模;建立新厂实时监测数据与老厂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机制,挖掘潜在优化空间。
2. 风险控制策略
设置“新旧系统并行过渡期”,如污泥料仓改造时设置应急堆场作为应急存储区;关键工艺调整前开展动态模拟测试,利用新厂中试装置验证老厂经验参数的适用性;跨厂区技术分析,定期对比分析AAO与多级AO工艺的交互影响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本次技术构想通过深度挖掘新老厂区的互补价值,探索出一条“以新促老、以老鉴新”的改造路径:在硬件层面,将新厂的模块化设备与老厂的适应性改造能力结合;在工艺层面,用老厂的生物处理经验优化新厂的生物化学强化策略;在运维层面,构建自动化监控与人工相协同的管理体系。
未来计划建立新老厂区的技术共生平台,通过定期交叉验证(如将新厂控制算法应用于老厂历史数据演算)、设备共享测试等方式,持续推动新老污水处理系统的协同进化,为同类型厂区的升级改造提供可复用的方法论。
1.所有改造设想均需通过模型模拟与小试验证;
2.优先选择风险可控的子系统开展试点(如单个生物池的PAC投加点调整);
3.建立改造效果评估矩阵,涵盖稳定性、成本、可扩展性等维度。(国邦公司 张纬)